读完戏台才明白人生如戏 5个扎心真相道尽人性弱点

你有没有想过,生活里那些鸡毛蒜皮的争吵,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“戏”?
读罗伟章的《戏台》时,我总觉得他像一位坐在茶楼里的老朋友,用略带荒诞的语气,讲着一个让你笑中带泪的故事。他说:“两口子吵十年,和吵半个世纪实在没什么区别。” 可旁人反驳:“孩子长到十岁,还是个孩子;长到五十,你想想!” 你看,连吵架的时间尺度,都能被罗伟章写成一场哲学辩论。

一、假戏开场,真情暴露

故事从一场荒诞的“家庭演出”开始:表哥纪军约“我”喝茶,请求“我”配合演一出争夺房产的大戏,只为让争吵了一辈子的父母“团结起来”。理由是:“他们这时候,结成了利益同盟,心心相印,携手争斗,并因此和谐了、幸福了,也年轻了、精神了。” 可戏台搭好,演员却失控了——亲情在利益面前薄如纸片,假戏真做的争夺让两家人再不相聚。

罗伟章笔下没有夸张的台词,只有日常的细碎片段。比如姨母“从少女到人妇,再到母亲,她与这座城市割裂了,许许多多的故事,并不为她讲述,她更成不了主角”。一句话道尽了时代洪流中小人物的无力感。

二、时代剪影,人性实验室

这场“戏”的背后,是罗伟章对历史的追问。姨母曾是穿裙子的城市知青,嫁到农村后“没再穿过裙子”,直到返城后挂着围裙卖炒干货,围裙上的花“一朵一朵凋谢”。而姨父的手“只沾牲畜的血”,却用克扣配种牛饲料的方式养活家人。他们的婚姻嵌着时代的疤痕:

“她穿着裙子进入农村,是个城市人;
她挂着围裙守在城市,是个农村人。”

罗伟章不评判对错,只平静地呈现:人性的复杂,往往藏在沉默里。他说:“有时候,沉默是金,但更多时候,沉默是石头。”

三、每个人都是戏台上的角儿

小说里最扎心的,是“看戏人”终成“戏中人”。“我”原本是表哥计划的旁观者,却不知不觉被卷入家庭纠葛;父母一辈在房产争夺中暴露了隐藏的私心;而表哥自己,一个“生活失意的小人物”,试图用一场戏治愈父母,最终却让全家陷入更深的隔阂。

这种荒诞感,恰如现实生活的隐喻:我们总想导演人生,却常被命运反噬。罗伟章写道:“这是他的界线意识,也是他的反界线意识。” 人与人的关系,本就是在界限与越界之间摇摆。

四、藏在台词里的生命哲思

罗伟章的文字像一把钝刀,剖开生活表层,让你看清内里的脉络。比如:

  • “他万万想不到这种拯救也是伤害。”——好心办坏事,是人性最常见的悲剧。
  • “所谓孤单,是因为对别人有依赖心,依赖心消除,孤单感也就自动解体。”——这句话简直是现代人孤独症的解药。

他写婚姻的疲惫,写亲情的算计,却始终带着悲悯。正如他所说:“从更深广的人的意义上,给自己定义。”

五、戏终人散,思考未止

合上书时,我想起罗伟章在创作谈中的追问:那对老夫妻为何突然精神抖擞?答案或许是:人需要共同的“敌人”才能团结,需要“演戏”才能靠近。但假戏演久了,真假难辨,最终留下的只有“我们两家无非是散了而已”的怅然。

《戏台》的惊艳之处,在于它用一地鸡毛搭建了一座人性的神圣殿堂。它告诉你:生活没有剧本,但每一次清醒的选择,都是在为自己搭建真正的“戏台”。

作者:家禾 丨 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duanjiahe.com/4235.html

(0)
上一篇 3天前
下一篇 1天前

相关推荐

  • 五个理由告诉你为什么要读毕淑敏的《昆仑约定》

    我读毕淑敏的《昆仑约定》,是因为一位朋友说:“这本书里藏着我们这代人不懂的坚持。”翻开后,我才明白这句话的分量。 一个等了半辈子的承诺 73岁的毕淑敏用四次住院的代价,写出了这本《昆仑约定》。她说:“时间不多了,这些故事必须讲出来。” 为什么非要写?因为她16岁就在西藏阿里当兵,在雪山脚下度过了11年青春。那些年,她亲眼见过太多故事,一直想替那些沉默的战士们…

    1天前
    0
  • 《好时光悄悄溜走》:在文字里打捞逝去的时光

    庭院中的山丁子花开了又谢,十年一晃就过去了 “十年以前,我家还有一个美丽的庭院。”迟子建在《好时光悄悄溜走》中的开篇语,瞬间将我们拉回各自记忆中的故园。 这本散文精选集收录了迟子建四十年创作精华。透过她的文字,我们仿佛回到黑龙江畔的北极村——看见父亲制作的冰灯发光,听见母亲雪中的脚步声,嗅到菜园里泥土的芬芳。 记忆中的庭院 迟子建笔下的故乡,有着我们共同的生…

    3天前
    0
  • 微小的原子,巨大的力量:詹姆斯·克利尔《原子习惯》中的生命变革哲学

    那把改变人生的钥匙,或许就藏在你每天忽视的1%微小事里。《原子习惯》揭示的,正是这微小中蕴藏的巨大力量。 想象一下,你走进一间老旧的英国自行车队训练馆。这是2003年,这支队伍已经平庸了近一个世纪。队员们穿着洗得发白的运动服,训练设备上蒙着一层薄灰。领队戴夫·布雷斯福德站在队伍前,说出的不是豪言壮语,而是一句朴实的话:“我们将把有关骑自行车的每个环节分解开,…

    4天前
    0
  •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——读余华《活着》就像听一位老人聊家常

    朋友,如果你在深夜的地铁上翻开这本书,可能会错过站;如果你在午后的阳台打开它,或许会忘记喝茶。这就是余华的《活着》;一本让你在别人的故事里,流自己眼泪的书。 记得第一次读《活着》,我以为是又一个“旧社会苦难史”。但读着读着,发现自己错了。这根本不是控诉,而是一首用最朴实的语言写就的生命赞歌。 故事其实很简单;地主少爷福贵年轻时吃喝嫖赌败光家产,从此开始了漫长…

    1天前
    0
  • 文城》书评:一生寻找一座城,一世守候一份情

    朋友,如果你曾为《活着》里福贵的命运唏嘘不已,那么余华的《文城》会像一壶陈年老酒,初饮辛辣,回味却绵长。这部2021年问世的作品(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),延续了余华对苦难的凝视,却多了一份浪漫的执念——“一座根本不存在城,一个永远寻不到的人”,成了乱世中普通人最后的灯塔。 一、故事的壳:荒诞的寻找,真实的坚守 《文城》的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的动荡年代。北方…

    1天前
    0
关注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