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读毕淑敏的《昆仑约定》,是因为一位朋友说:“这本书里藏着我们这代人不懂的坚持。”翻开后,我才明白这句话的分量。
一个等了半辈子的承诺
73岁的毕淑敏用四次住院的代价,写出了这本《昆仑约定》。她说:“时间不多了,这些故事必须讲出来。”
为什么非要写?因为她16岁就在西藏阿里当兵,在雪山脚下度过了11年青春。那些年,她亲眼见过太多故事,一直想替那些沉默的战士们说出来。
雪山上的日子
书里写的是一群在高原当兵的年轻人。那里呼吸都困难,冬天能冻掉手指头。可就是这样,他们还是守在那里,一守就是十几年。
毕淑敏写过一个真实场景:战士牺牲后,遗体送到卫生所,肠子流出来冻住了,上面还扣着一只碗。这是她亲身经历的事——当年她就在高原上为牺牲的战友清洗遗体。
那个年代的爱情
在雪山上,谈恋爱成了最奢侈的事。
“军人的爱,一说出口,就再也收不回来了。”
书里的景自连一直喜欢郭换金,却因为军规,连她的手都不敢牵。直到他牺牲后,郭换金才亲了他——这是他们的初吻,也是最后一吻。
还有军医楚直,为了查清哨所的怪病,把有放射性的石头放在自己枕头边。病倒后,他在病房里和心爱的人举行了婚礼,现场只有他们两个人。
为什么现在才写?
我也好奇:为什么等到七十多岁才动笔?
毕淑敏说了三个理由:怕写不好;想保护故事里的人;人到老了,反而更能说真话。
“人都要走到生命尽头时,说出来的话才最真实。”
这本书教会我的
合上书,我一直在思考:我们这代人总在抱怨生活太难,却忘了曾经有人在比我们艰难千百倍的环境里,用青春守护着我们的今天。
这本书教会我:有些承诺需要用一生来守护,有些坚守值得用生命去完成。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,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如此富足——他们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而活,为什么而坚守。
“只要我们还记得一个人,这个人就活在我们的记忆里。”
毕淑敏用这本书为战友们建了一个永远的家,也让我们明白: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,而在于我们为什么而坚持,为什么而活着。在这个容易遗忘的时代,记得,本身就是一种力量。
作者:家禾 丨 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duanjiahe.com/424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