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,如果你在深夜的地铁上翻开这本书,可能会错过站;如果你在午后的阳台打开它,或许会忘记喝茶。这就是余华的《活着》;一本让你在别人的故事里,流自己眼泪的书。
记得第一次读《活着》,我以为是又一个“旧社会苦难史”。但读着读着,发现自己错了。这根本不是控诉,而是一首用最朴实的语言写就的生命赞歌。
故事其实很简单;地主少爷福贵年轻时吃喝嫖赌败光家产,从此开始了漫长而坎坷的一生。他眼睁睁看着父亲气死、母亲病故、妻子家珍得软骨病去世、女儿凤霞难产而死、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夹死、最后连外孙苦根也吃豆子撑死。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,最后只剩下一头也叫“福贵”的老牛陪着他。
“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,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。”
这句话初读觉得太消极,再读才懂其中的智慧。福贵不是英雄,他就是个普通农民,甚至可以说是个“失败者”。但他教会我们:活着不需要伟大的理由,活着本身就是全部意义。
余华的笔触冷静得近乎残忍。写凤霞死时只有一句:“凤霞死掉了。”写家珍临终前对福贵说:“这辈子也快过完了,你对我这么好,我心满意足。”这些看似平淡的叙述,却像钝刀子割肉,疼得你说不出话。
“月光照在路上,像是洒满了盐。”
这句描写福贵埋葬家珍后的场景,是我读过最震撼的比喻。失去至爱的痛,不就像伤口上撒盐吗?可月光依旧皎洁,日子还要继续。
我特别喜欢福贵和牛说话的那些片段。晚年的他对着老牛念叨:“今天有庆、二喜耕了一亩,家珍、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,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。”——他这是在用另一种方式,让亲人们永远活着。
读这本书时,我常常想起邻家那位爱在夕阳下晒太阳的老人。他从不讲述自己经历了什么,只是安静地看着来往行人。后来才知道,他年轻时被打成右派,妻子改嫁,儿子车祸去世。可他每天还是笑呵呵地喂猫、下棋。这不就是现实中的福贵吗?
我们这代人总在追问“人生的意义”,为了一点挫折就觉得活不下去。可福贵们用他们的一生告诉我们:活着不需要响亮的口号,在绝望中坚韧地活下去,这本身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。
合上书页时,福贵牵着老牛渐渐远去的背影深深印在我脑海里。这个失去一切的人,依然能在黄昏的田野上唱起歌谣。
也许,真正的英雄主义,不是在辉煌中成就伟业,而是在废墟中捡起生活的一砖一瓦,默默地、坚韧地,把日子过下去。
就像福贵说的:“鸡养大了变成鹅,鹅养大了变成羊,羊养大了又变成牛。”生活就是这样,一步一步,慢慢来。
作者:家禾 丨 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duanjiahe.com/4252.html